最近幾天有感而發,決定要寫下:我們不是分手,而是要攜手走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先說一下音樂界好了!
誰殺了音樂?!
網路興起以來,唱片界不斷的呼籲不要下載不合法的音樂,要消費者救救音樂,否則有一天會沒有新的音樂創作,十幾年的摸索下來,的確不少唱片公司消失了,我們感到遺憾,但是,網路也給了過去難以出頭的新人新的希望,耳熟能詳的應該就屬小胖.
仔細想想,為甚麼絕大多數的人過去不想要花錢買CD?很多人一定都會回答,因為一張十首的CD,常常好聽的只有一二首,有到四首就要偷笑了,花個三四百元,只想聽一二首歌,貴得嚇人,可是,唱片公司和藝人摸著石頭過河,在internet和mobile.social media的時代中,找到了新的出口,看看Lady Gaga和Amazon合作最新的專輯Born This Way,只賣0.99美金塞爆了Amazon的網路流量.
Radiohead二月份推出的專輯The King of Limbs MP3下載要價9美金,而且MV也選在Youtube首播而非電視台.
看著唱片界一路以來的經驗,當消費者願意拿錢付費上網下載音樂時,過去誰殺了音樂?答案是:唱片界自己,使用者永遠只會想要以最便利最便宜的方式拿到他想要的內容(音樂).也就是業者給的是不是消費者想要的,不論是價格.內容或是方式
現在看還在霧裡摸索中的傳統媒體.最近網路界和出版界的前輩詹宏志,最近接受一家媒體採訪時,也談到了對未來媒體的看法,原文如下:
壹:這幾年網路已嚴重衝擊平面、電視、電影、音樂等媒體,美國許多報社陸續倒閉,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媒體如何生存?
詹: 網路對過去傳統唱片工業打得很慘,可是對過去沒機會出唱片的人產生很多的機會,所以對音樂工業未來產生的影響是好是壞現在還不知道,現在一切都處於解構的狀態,因為新型態的業務還沒完全被理解。
我常跟做出版的朋友說,書變成電子書是一個很不重要的行為,因為這件事影響很小,只是印刷形式改變而已。以使用端來想,我這樣年紀的人,年輕時取得知識的 來源,百分之九十九來自紙張,這一代小孩的知識來源可能有四成來自網路。在網路上,有人提供內容有人讀,網路不是出版是什麼?只是沒人用「出版」描述它而 已,所以出版業最主要的不是把書變成電子書,而是在讀書人讀書的地方做出版,你如果不在那裡,你就跟這事不相干.不過,專業媒體只接受世界變成網路.手機的app或web都只是出版的型式的一種,那還不夠,還要在介面上注重UE(user exprience)去設計出好的UI.
只有好的UI也還不夠!現在人人是媒體,火災.明星在哪,網友的消息都比專業媒體快,以至於現在的新聞常常是引用某BLOG,或是翻拍Youtube,專業媒體如果不能在消息上比快,也擔心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會有錯誤或有版權紛爭的話,那麼消息底下的分析報導,或是追蹤式的深度報導,就是所謂的專業了!
2011年Pulitzer Prize得主就是網路新聞媒體ProPublica,和NY Times以及WSJ並駕齊驅,得獎作品”Wall Street Money Machine”系列報導是個純網路報導,不過,ProPublica是個非營利的網路新聞組織,是由Golden West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前執行長Sandler兄弟的基金會創辦的,每年提供1000萬美金維持營運, ProPublica並且從長期推動美國新聞產業發展的奈特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獲得了101萬美金的贊助,(參考林金玉的研究)ProPublica起碼給了專業媒體轉型ㄧ道曙光.
而NY Times也開始為努力的維持專業媒體的運行,以自己良好的信譽,以EC的方式去養活自己,開了購物網站TimesLimited,但是,怎麼從內容中付費賺到錢,築起一到付費牆顯然不是最好的方法.
可以知道的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是分手,而應該是攜手走到另外一個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