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林慧珍你的工作到底是甚麼?答案是:Curator!


我是做甚麼的?我不只是作媒體的,我是Curator!
好久沒寫Blog了,決定動手寫,是想要讓認識我的人重新知道我在幹嘛,聽起來很奇怪!因為最近好多身邊的朋友不了解我到底是作甚麼的,是記者?以前是"做電視"的不是嗎?後來去報社,作甚麼?不是作報紙?怪了!現在回到新聞網站,但是,也不是在作新聞?!那到底是做甚麼?

因為我在新聞網站,可是,真正的工作不是在"作新聞",而是把content轉換成不同的型式放在不同的devicec或channel(這裡指的是大陸人說的"渠道"或管道)上,目前最主要的device是mobile和website,這對傳統中對於記者或是媒體人的認知,似乎不同,首先我不再稱我自己是"作新聞"的,我自稱我自己是作content的,content可能是photo.可能是text.也可能是video,更可能是以上三種的不同的排列組合,而且我更關心以上的content放在不同的social network會產生甚麼樣的回應?可不可能讓訊息可以結合LBS,更方便user使用?而且很可能不見得是news,而是information.

那怎麼稱呼我自己會比較恰當呢?我想這個英文單字可能會比較適合我--curator!根據現在很紅的網路創業育成者Mr.Jamie的解釋:
[Curator 是一個「經理人」、「看守者」,傳統上,他是「文化保存機構」的看門人,專長在篩選什麼作品該被保存,並且要解釋這些作品與文化間的關係。在網路時代,他負責篩選、整理、揉合資訊,提供給他的讀者們享用。]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挺適合形容我的,從周刊記者到電視台記者,再到新聞台主管,2008年我離開了電視台,進入了網路公司,重新去審視,發現過去認知的觀眾其實並非真正所謂的"大眾",網海中接觸到user其實更廣更多元,互動型式也不同,user不再只是單方面由media去餵養.

2009年很榮幸的有機會到聯合報新參與了籌備影音部.電視台的成立,看到數位匯流在一個傳統報社產生的衝擊,因為投身在把content放在website.IPTV.smart TV.ipad等通路上,也就實際的體會到,同一個content真的不可能直接移植到不同的media或device上,因為user使用的時地差距太大,太需要Curator去重新組合,並且一併思考這些content結合了SoLoMo後該是甚麼樣的呈現方式.

於是,最近如果有朋友問我:你是做甚麼的?我就會簡單的說:喔!我是PM(product manager).把紙本的.圖集的.影音的產品,重新去組合包裝成不同的產品,因為老闆要我負責mobile的相關規劃,目前除了一個app正在apple store送審中,另一個分眾的app已經進入製作了將近七成,這中間需要和行銷部.企劃部.新聞部一起去團隊合作,畢竟都是新的嘗試,怎麼樣是成功?到現在連NY Times等國外媒體也都在努力中.

自從作個Curator之後,關心的事物變得很多元,不再只是"新聞".
我在今年三月時,曾經應世新大學黃聿清教授的邀請,去客座了一堂課,放了以下這個短片"A day made glass".台下的大學生都覺得很茫然,不懂這個影片跟他們有甚麼關係?對我來說,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是太顯而易見了,接觸到information或是news的方式將會是無時無刻,而不是只是單純的報紙.雜誌.電視.網路,而且media將會不會是唯一給user content的,我們身處其中,是不是該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表現的型式,甚至更多呢?

我尤其喜歡今年NAB的主題"The great content shift",道盡了科技.媒體必須關注的關鍵,我關心的事情已經不只是電視.報紙或網路,以至於有電視台的同業問我:你不想再"做電視"了喔?!我該怎麼回答呢?應該是說:我想要不只是作電視或報紙或網路!我想要做能適時適地給人們content的media媒體.

歡迎更多的朋友跟我交流,一起探索multuimmedia.我的email:linhcz95@gmail.com

3 則留言:

  1. 所以那個很神秘的在家工作就是電子紙嗎?(問奇怪的問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還真沒懂你的問題也,什麼在家工作的電子紙?考倒我了,什麼新科技嗎?

      刪除
  2. 昨天意外爬到你的部落格,感覺很有意思,特別是下面這篇文章。
    謝謝你在百忙之中撰述分享資訊

    2018年10月26日 星期五
    facebook滋養了內容農場、假新聞 竟然刊登報紙廣告教人辨識假新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