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稻田香

     不曉得,還有多少人對三合院的房子有印象?
     這個上百年的三合院房子是我的老家,爸爸媽媽每天都在這生活,因為山上還種了柿子和各種季節該有的蔬菜水果,像昨天我就吃了爸爸現採的竹筍作的竹筍沙拉,好鮮甜。雖然三歲我們家就搬到竹北去居住,不過,小時候每到暑假,我就會跟著爸媽姊姊帶著我的暑假作業回位於六家的老家,因為割稻的日子到了!
    炎夏中,三合院中鋪滿了稻子,曬穀最怕遇到螳螂,小學時我就會帶著斗笠,忙著抓螳螂,並且不時抬頭觀察雲,因為一場大的午後雷陣雨一來,如果不趕緊把快曬乾的稻穀用塑膠棚遮起來,就會來不及把穀曬好交去農會賣錢。
    高中左右,暑假曬稻穀的日子就漸漸沒了,以前忙著約會玩耍,心想沒曬穀最好,也沒去多想,長大後才知道,一開始是政府不斷的說缺水,要爸爸不要再耕作,後來高鐵來了,就把田地徵收去了。
    六家附近,我兒時記憶一直是個放眼望去全是綠油油稻田的鄉下地方,慢慢的蓋了越來越多的奢華農舍,仲介一天到晚打電話來問像爸爸這樣的六家農民:要不要賣田?歷代務農的農民,遇到政府徵收,收到錢曾經都很興奮過,因為一時之間都從窮農人成為人人稱羨的"田僑仔"。
    前年"璞玉計畫"又來了!在爸爸還沒聽過任何政府說明會之前,政府就寄了徵收的意見書,爸爸很認真的看著那張意見書想了非常久,國中學歷的他,繼承著三代的祖產田地,一輩子只會種田,這次他決定拒絕政府!爸爸一邊問我:政府徵收這麼多年田地要幹嘛?!一邊罵:徵收後,幾年過去了,甚麼竹北生醫園區台大分部,全沒一個影子,好好的田地全成了荒煙漫草,真是浪費。
    七十幾歲的爸爸,716和717沒有北上參加凱道的農民抗議,週六晚間我跟爸媽坐在飯桌前吃著媽媽親手種的地瓜葉,看電視新聞時,爸只說了ㄧ句:我有捐錢給抗議活動。我愣了一下,像爸爸這樣純樸的鄉下農民,這十幾年來,看著一塊塊的田地被徵收,只會種田的他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每天看新聞中的主角,只是這一次他終於要表現出他的意見了!
    馬總統聽到的農民心聲到底是哪一種?誠如聯合報黑白集中說的:一邊是希望變農地為建地,以提高農地收入;一邊是希望維持農業的永續經營,反對建商炒地。身為一個農家女,我看過親友們二種都有,只是看著熟悉的農田全都蓋上高樓大廈的同時,我常常想要看到一塊綠地都難,我忍不住想問:縱然不管現在農委會民國93年統計的84萬農業人口,這些農民的意願如何;也不管當英國日本都開始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農業,不想再倚靠遙遠的其他國家耕種,要自給自足的耕種養活自己,只為了要吃得安心健康;難道台灣以後的小孩對於稻田香,就只能看課本形容嗎?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人文vs科技--京都二三事

你有多久沒在傍晚的時候,坐在溪邊吹風納涼?

你有多久沒有在都市的一角,赤腳去親近過土地和河水?
端午過後的炎夏,去京都散步一個禮拜,欣賞了京都寺廟庭園之美,印象深刻的卻是身邊京都人的人文科技生活。
日本科技進步,在2006年4月就可以在手機上看電視,2009年手機電視用戶突破2億人,而且是免費收看高畫質電視節目,台灣至今還沒決定是不是要釋出手機電視的執照;2009年日本第一個彩色電子書由富士通發表上市,台灣是去年2010年在ipad全球風潮席捲下才比較明顯的感受到電子書的熱度;日本便利商店也可見手機付款的標誌;被戲稱為火星文的手機文化更是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輕忽的一環。
在京都散步中,不論是搭地鐵或是搭公車甚至走路時,都會看到日本上班族年輕人低頭猛使用手機,但是,不是"講"電話,而是"看"手機,看mail或是發簡訊亦或上網,其中更是嚴格規定地鐵中不能打手機,避免影響其他乘客,也看到一些人在JR上使用ipad2,雖然沒看到任何人在任何咖啡廳餐廳或地鐵中看報紙,但是,看書的人不少,讓我很感動。
感動的是,日本人對於不打擾別人尊重別人的態度;感動的是,日本人在追求科技的便利時,仍然不忘人文,對於書本的價值,以及始終保留著像是在鴨川上跳烏龜這類的"小確幸",其實也不過是小時候到家附近打赤腳在溪邊跑來跑去,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在樹下納涼聊天而已,可是,像這樣的"小確幸",就是不論科技多快速的發展,打從心底的幸福感,常常都是從小處才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