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傳媒的老闆或是從業人員不知道狀況嗎?當然不可能,只是在原本的紅海中,雖然競爭激烈,但是好歹還活著,跨出去做網站、做新媒體、做影音串流,獲利模式在哪?誰能有答案?老闆們莫不是摸不著頭緒,因此,要不是沒勇氣跨出那一步,要不然就是只先伸出手指頭探探水溫,甚至把內容放在Youtube或是開個FB粉絲團都考慮個好幾年,打的算盤都是想先看看同業怎麼做,有成功的眉目之後再來跟進,就怕燒錢。
於是,曾幾何時,要研究新媒體,看完歐美的案例Netflix和Buzzfeed、NYtimes等,一定不忘研究大陸的個案,不要說新版的微信已經可以做到線上線下金流交易,讓使用者可以用微信完成飛機checkin;隨便看看『中國好聲音』作的各種與觀眾的互動,電影院做首映看LIVE,開發『呼拉』APP等;浙報傳媒就決定無法靠自己轉型,那就成立一個天使投資公司來專門併購新媒體事業,光是在六月份就花了32億元人民幣買下盛大作電玩遊戲的子公司邊鋒,浙報傳媒自稱是「新媒體轉身大計」,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逐步轉型到做移動互聯網,做浙報自己的App應用,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大陸的傳媒轉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台灣的報紙同業也不是沒有動作,其中中時電子報就在7/1改版了,版面做大幅的轉變,我還滿喜歡的,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把每個新聞的記者個人FB、G+等全都露,記者不再只是報紙的一個名字,而是每個讀者都能把反應回饋給他的活生生個體,我很好奇中時記者對這件事情的衝擊和反應(歡迎中時記者來交流),畢竟那就代表遇到爭議新聞時,他也會收到很多的”回應”,壓力會非常大,而且還把每個記者的網路點閱率排行榜直接刊出。(寫到這我忍不住聯想到大陸的一篇文章『主編死了』)
寫了這麼長一串,一定會有人問我:那你又做了什麼?我以自以為的勇氣與熱誠,”奮不顧身”的回到傳統電視臺,一邊盡可能用很省的成本,去做個被系統台控制在頻道位子在80以後的電視台,然後想辦法賺錢,另一邊我努力的去說服公司去嘗試做最基本的網站,去跟觀眾開始有最基本的互動,去找到其實還是需要內容,只是越來越少看”電視”的用戶,並且儘可能可以個人化、找到能被用戶利用的內容,到任前,多個電視圈的前輩賭我只能存活半年,現在又下注我過不了一年,(聽起來真像是癌末病患,醫生宣告還能活多久),但是,我只想說:我一直很熱愛媒體,愛的是媒體可以求新求變,去呼應閱聽人的需求,我希望我能持續的去做到這點,更何況現在可以跟使用者這麼的接近,豈不是美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