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人文vs科技--京都二三事

你有多久沒在傍晚的時候,坐在溪邊吹風納涼?

你有多久沒有在都市的一角,赤腳去親近過土地和河水?
端午過後的炎夏,去京都散步一個禮拜,欣賞了京都寺廟庭園之美,印象深刻的卻是身邊京都人的人文科技生活。
日本科技進步,在2006年4月就可以在手機上看電視,2009年手機電視用戶突破2億人,而且是免費收看高畫質電視節目,台灣至今還沒決定是不是要釋出手機電視的執照;2009年日本第一個彩色電子書由富士通發表上市,台灣是去年2010年在ipad全球風潮席捲下才比較明顯的感受到電子書的熱度;日本便利商店也可見手機付款的標誌;被戲稱為火星文的手機文化更是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輕忽的一環。
在京都散步中,不論是搭地鐵或是搭公車甚至走路時,都會看到日本上班族年輕人低頭猛使用手機,但是,不是"講"電話,而是"看"手機,看mail或是發簡訊亦或上網,其中更是嚴格規定地鐵中不能打手機,避免影響其他乘客,也看到一些人在JR上使用ipad2,雖然沒看到任何人在任何咖啡廳餐廳或地鐵中看報紙,但是,看書的人不少,讓我很感動。
感動的是,日本人對於不打擾別人尊重別人的態度;感動的是,日本人在追求科技的便利時,仍然不忘人文,對於書本的價值,以及始終保留著像是在鴨川上跳烏龜這類的"小確幸",其實也不過是小時候到家附近打赤腳在溪邊跑來跑去,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在樹下納涼聊天而已,可是,像這樣的"小確幸",就是不論科技多快速的發展,打從心底的幸福感,常常都是從小處才能感受到。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