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媒體的未來是什麼? 更開放 更多的社群互動看到了點光

                                     
                                         媒體的曙光是互動社群?


前幾天我和朋友關於“新媒體到底是什麼?”的對話:我說:『哪有什麼新媒體?新舊不過是時間序,現在已經沒有“新媒體”,因為想要生存的媒體都必須是“新媒體”』,朋友回答:『過去的傳統媒體做的是一對多的傳播,所謂的新媒體就是要和“受眾”“讀者”“觀眾”互動』。


2008年離開電視台時,我以為我不會再回來,但是,2013年10月我回來了!是因為想給自己挑戰,挑戰在傳統電視台當中,去爭取可以跟觀眾有更多互動對話的機會,我想要親身去經歷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中,“媒體”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可以再有什麼樣的貢獻。

聽同業朋友說,某個媒體每年都出國參訪國外的媒體,想看看在國外傳統媒體面對數位匯流下,有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供為繼續發展的借鏡,聽說答案是:『content is king!將被顛覆,內容不但不再為王,而且內容已死,服務才是王道!』這句話,到我目前的道行,我似乎只能同意一半,一半是我不同意內容已經沒有價值,只是我認為內容的價值已經不再只是過去只有在媒體圈內工作中產生的內容,內容的表現體已經更加多元化,否則就不會有Buzzfeed這種很多人認為是“廢文”的網站流量卻不斷創新高,顯示Buzzfeed的文章獲得很多人的共鳴;服務的價值將更加被凸顯,我是非常認同的,因此,遇到NCC管制報導美食的新聞中,不能出現任何該美食的店名.招牌,認為是廣告化,實在是過時了,觀眾現在比誰都眼尖,是不是置入他們一下就抓出來,可是,偏偏很多觀眾想要知道美食店名時,還得要打電話到電視公司詢問,都什麼時代了,如果要做到服務觀眾朋友,在互動的媒體時代,根本就應該放QRcode或是聯結,讓觀眾可以馬上得到他想要的資訊。

三立新聞網setnews.net正式上線,和過去沒有任何做網站經驗的三立資訊部一起“白手起家”,並且引進了很多網路思維放在網站內容上,除了原生的三立新聞部的內容以外,有很多的內容是三立新聞網自己撰寫的,或是邀約很多網路上有自己觀念和角度的人願意把他們的想法授權給三立新聞網,更多的互動.觀點是我們想要帶進來三立的,這個希望在三立內部產生的化學變化,某個部分對我來說是更有意義的,這不是我第一次在大公司內做新創事業,從東森新聞台到nownews做影音,再到聯合報作udn tv,enjoy the  journey,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努力的過程是美好的。

更希望很快的,我能將媒體的服務價值能夠更加體現,11/16自己報名去參加在松山文創的『亞洲青年共創日』(DOIT=Delivering Open innovations for Tomorrow),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開放資源,在夢想想要人們生活更好的理念下一起努力的人,有幾個分享者,我印象特別深刻:


@Jun Yamadera
他是日本311受難者,來自福島,他先是秀出一個日本傳統茶道的茶杯,杯子的紋路很特別,看得出來有條不規則的線條,他說本來是破掉的茶杯,古人想到用黃金去修復,修復後的美感比原本完好的茶杯更有味道和價值。
他希望能從福島去改變世界,發明了一個輪子reinvent the wheel,是個可以裝在任何一台腳踏車的車輪,一是他鼓勵騎腳踏車,達到環保節能;二是只要用smart phone有map就能到處旅行;三還能賺錢,在車輪上裝上led就能放廣告(非常有趣);四車輪裝上感測器,就能傳送到你的smart phone告訴你現在你所在地的濕度.溫度及輻射
他幽默地說:「18年前創業,我媽問我需不需要錢?我說還好,因為只要有悲傷的地方就有上帝」

@Chiaki Hayashi
她是個年輕的日本女孩,他創辦了一個叫做Loftwork的公司,她希望提供一個空間和平台,給創業的人可以有環境創作,還能夠去推廣創作者的產品,目前每年大約有300個產品,她認為好創意需要創意空間,她還在這個共創空間中放置了3D列印印表機,希望讓這些創作者可以利用它去做出他們產品的原型。
她現在還努力的聯結日本老的工藝者和年輕人的創意作出新設計或發明,進而作文化創意,例如:石垣島有很多文化,跟台灣地理和文化關係很近,石垣島有很多鳳梨,希望結合台北一起開發石垣島的產

媒體可不可以也更open?提供更多的空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跟有更多想法和觀點的一起去共創美好?我期待~~最後奉上Patti Smith的People have the power:
Listen, I believe everythin' we dream
Can come to pass through our union
We can turn the world around
We can turn the earth's revolution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7年後電視台會消失嗎?----台灣也會發生嗎?

       


         每每看到『雅虎為何可能成為下一代電視網路霸主』,以及7年後電視台會消失嗎』這樣的文章,我都會背部一陣涼意直上腦門,台灣是不是真的會發生?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從在週刊當記者開始我的職業生涯,過去的職場時間,絕大多數的時間是在新聞台,2007年之後轉到新聞網站,然後去到報社,開始經歷了新媒體和社群,企劃開發APP的日子,幾乎各種媒體我都工作過,更能感受到騰訊(旗下有新聞網站、視頻網站)、雅虎(收購了tumblr、正籌劃併購Hulu)Google(旗下有youtube)從網站、社群、視頻的步步進逼,早已成通路、媒介轉變成龐大的媒體,而且還吸著傳統媒體內容的血,因為傳統媒體一邊輸出自己的內容給騰訊、雅虎、Google去換取流量或是與內容價值無法等值的微薄收入,然後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如果早一點有知覺的人,就自己換腦袋去做其他行業。

        其實傳媒的老闆或是從業人員不知道狀況嗎?當然不可能,只是在原本的紅海中,雖然競爭激烈,但是好歹還活著,跨出去做網站、做新媒體、做影音串流,獲利模式在哪?誰能有答案?老闆們莫不是摸不著頭緒,因此,要不是沒勇氣跨出那一步,要不然就是只先伸出手指頭探探水溫,甚至把內容放在Youtube或是開個FB粉絲團都考慮個好幾年,打的算盤都是想先看看同業怎麼做,有成功的眉目之後再來跟進,就怕燒錢。


        於是,曾幾何時,要研究新媒體,看完歐美的案例NetflixBuzzfeedNYtimes,一定不忘研究大陸的個案,不要說新版的微信已經可以做到線上線下金流交易,讓使用者可以用微信完成飛機checkin隨便看看『中國好聲音』作的各種與觀眾的互動,電影院做首映看LIVE,開發『呼拉』APP等;浙報傳媒就決定無法靠自己轉型,那就成立一個天使投資公司來專門併購新媒體事業,光是在六月份就花了32億元人民幣買下盛大作電玩遊戲的子公司邊鋒,浙報傳媒自稱是「新媒體轉身大計」並且開始將內部的老媒體編輯逐步轉型到做移動互聯網,做浙報自己的App應用,立志要讓浙報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樞紐媒體

        大陸的傳媒轉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台灣的報紙同業也不是沒有動作,其中中時電子報就在7/1改版了,版面做大幅的轉變,我還滿喜歡的,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們把每個新聞的記者個人FBG+等全都露,記者不再只是報紙的一個名字,而是每個讀者都能把反應回饋給他的活生生個體,我很好奇中時記者對這件事情的衝擊和反應(歡迎中時記者來交流),畢竟那就代表遇到爭議新聞時,他也會收到很多的回應,壓力會非常大,而且還把每個記者的網路點閱率排行榜直接刊出。(寫到這我忍不住聯想到大陸的一篇文章『主編死了』)
         寫了這麼長一串,一定會有人問我:那你又做了什麼?我以自以為的勇氣與熱誠,奮不顧身的回到傳統電視臺,一邊盡可能用很省的成本,去做個被系統台控制在頻道位子在80以後的電視台,然後想辦法賺錢,另一邊我努力的去說服公司去嘗試做最基本的網站,去跟觀眾開始有最基本的互動,去找到其實還是需要內容,只是越來越少看電視的用戶,並且儘可能可以個人化、找到能被用戶利用的內容,到任前,多個電視圈的前輩賭我只能存活半年,現在又下注我過不了一年,(聽起來真像是癌末病患,醫生宣告還能活多久),但是,我只想說:我一直很熱愛媒體,愛的是媒體可以求新求變,去呼應閱聽人的需求,我希望我能持續的去做到這點,更何況現在可以跟使用者這麼的接近,豈不是美事嗎?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2012尾聲--意外的旅程


        小時候,我大概十月份開始就非常期待買明年度的記事本,感覺人生就可以重新開始,過去的一年種種就在丟掉舊的記事本時猶如昨日死,看看我的2012年連Blog也只寫了兩篇,真是慚愧,感覺開Blog不知所謂何來,感謝老天爺讓我在2012的尾聲有意外的旅程,讓我遇到【漫漫耕恬】民宿夫妻FarmerCatherine的生活,看到另一種人生夢想。


        從台北一路塞車塞到南投埔里時已經超過6個小時,GPS還得以座標來定位,彎進山路,一看到【漫漫耕恬】民宿的感覺,就像是Farmer做的木雕兔子-外表古拙慵懶的躺在太陽下摸著吃飽撐著的肥肚肚-慢活,我真的遠離塵囂來到另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Farmer的外表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他曾經是上市公司特力工作了20年,就像是在農村住很久,長期在農田鄉野間勞動的精瘦模樣,我們幾個女生剛下車,行李都沒卸下,Farmer就說:「來來來,我們先去採野橘子」,冬陽下暖烘烘的,Farmer自然有機栽種出來的芭蕉、鳳梨、野橘子,如果讓一般人看到應該會竊笑,就是小小一欉,Farmer順應著當下的時節、不用任何菌種或農藥去栽種,簡單的說就是看天吃飯,我太貪心了,Farmer來不及阻止我就立刻剝了皮把橘子塞入口,「媽呀!好酸」Farmer說:「配上神秘果,酸橘子就會變甜了」神秘果?橘子就會變甜?野胡椒?我就是個城市鄉巴佬。

        一走入民宿屋內,就會感覺到裡面的溫度和外面比起來明顯的暖,Farmer把房子設計得每一面都是向陽,可以吸收暖陽的溫度,更可以在房子的任何一面都能看到山景,屋內的桌椅全是他自己做的,顏色大小只能說盡量一樣,其中柱子真是怪異,是用鋼筋箍住裡面全是石頭,後來聽Catherine說,才知道Farmer為了完成他心中的民宿模樣,連石頭都是自己挑選,全家人一起上山洗石頭,然後一顆顆填入鋼筋中,前後花了3個月,整個房子弄好花了4年!難怪Farmer的妹妹說,如果可以重新來一次,她真的不願意!中間的辛苦怎麼能為外人所道呢小女兒光是從台中市區來山上幫忙就得騎一個半小時的摩托車才能到,沒有整個家族的愛怎能完成這個夢呢?





        在台北過日子,放假日怎麼樣都難以早起,在這我捨不得不早起,縱然山上戶外冷到只有七度還飄著雨,可是我就是能傻望山嵐霧氣隨著陽光風吹變換著,看到入神放空,觀察著梅花、蕨類、地蛛網上的一顆顆晨露,我也不過是大自然中眾多動植物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