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媒體的未來是什麼? 更開放 更多的社群互動看到了點光

                                     
                                         媒體的曙光是互動社群?


前幾天我和朋友關於“新媒體到底是什麼?”的對話:我說:『哪有什麼新媒體?新舊不過是時間序,現在已經沒有“新媒體”,因為想要生存的媒體都必須是“新媒體”』,朋友回答:『過去的傳統媒體做的是一對多的傳播,所謂的新媒體就是要和“受眾”“讀者”“觀眾”互動』。


2008年離開電視台時,我以為我不會再回來,但是,2013年10月我回來了!是因為想給自己挑戰,挑戰在傳統電視台當中,去爭取可以跟觀眾有更多互動對話的機會,我想要親身去經歷在這個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中,“媒體”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可以再有什麼樣的貢獻。

聽同業朋友說,某個媒體每年都出國參訪國外的媒體,想看看在國外傳統媒體面對數位匯流下,有沒有更多的經驗可以供為繼續發展的借鏡,聽說答案是:『content is king!將被顛覆,內容不但不再為王,而且內容已死,服務才是王道!』這句話,到我目前的道行,我似乎只能同意一半,一半是我不同意內容已經沒有價值,只是我認為內容的價值已經不再只是過去只有在媒體圈內工作中產生的內容,內容的表現體已經更加多元化,否則就不會有Buzzfeed這種很多人認為是“廢文”的網站流量卻不斷創新高,顯示Buzzfeed的文章獲得很多人的共鳴;服務的價值將更加被凸顯,我是非常認同的,因此,遇到NCC管制報導美食的新聞中,不能出現任何該美食的店名.招牌,認為是廣告化,實在是過時了,觀眾現在比誰都眼尖,是不是置入他們一下就抓出來,可是,偏偏很多觀眾想要知道美食店名時,還得要打電話到電視公司詢問,都什麼時代了,如果要做到服務觀眾朋友,在互動的媒體時代,根本就應該放QRcode或是聯結,讓觀眾可以馬上得到他想要的資訊。

三立新聞網setnews.net正式上線,和過去沒有任何做網站經驗的三立資訊部一起“白手起家”,並且引進了很多網路思維放在網站內容上,除了原生的三立新聞部的內容以外,有很多的內容是三立新聞網自己撰寫的,或是邀約很多網路上有自己觀念和角度的人願意把他們的想法授權給三立新聞網,更多的互動.觀點是我們想要帶進來三立的,這個希望在三立內部產生的化學變化,某個部分對我來說是更有意義的,這不是我第一次在大公司內做新創事業,從東森新聞台到nownews做影音,再到聯合報作udn tv,enjoy the  journey,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努力的過程是美好的。

更希望很快的,我能將媒體的服務價值能夠更加體現,11/16自己報名去參加在松山文創的『亞洲青年共創日』(DOIT=Delivering Open innovations for Tomorrow),有這麼多年輕人願意開放資源,在夢想想要人們生活更好的理念下一起努力的人,有幾個分享者,我印象特別深刻:


@Jun Yamadera
他是日本311受難者,來自福島,他先是秀出一個日本傳統茶道的茶杯,杯子的紋路很特別,看得出來有條不規則的線條,他說本來是破掉的茶杯,古人想到用黃金去修復,修復後的美感比原本完好的茶杯更有味道和價值。
他希望能從福島去改變世界,發明了一個輪子reinvent the wheel,是個可以裝在任何一台腳踏車的車輪,一是他鼓勵騎腳踏車,達到環保節能;二是只要用smart phone有map就能到處旅行;三還能賺錢,在車輪上裝上led就能放廣告(非常有趣);四車輪裝上感測器,就能傳送到你的smart phone告訴你現在你所在地的濕度.溫度及輻射
他幽默地說:「18年前創業,我媽問我需不需要錢?我說還好,因為只要有悲傷的地方就有上帝」

@Chiaki Hayashi
她是個年輕的日本女孩,他創辦了一個叫做Loftwork的公司,她希望提供一個空間和平台,給創業的人可以有環境創作,還能夠去推廣創作者的產品,目前每年大約有300個產品,她認為好創意需要創意空間,她還在這個共創空間中放置了3D列印印表機,希望讓這些創作者可以利用它去做出他們產品的原型。
她現在還努力的聯結日本老的工藝者和年輕人的創意作出新設計或發明,進而作文化創意,例如:石垣島有很多文化,跟台灣地理和文化關係很近,石垣島有很多鳳梨,希望結合台北一起開發石垣島的產

媒體可不可以也更open?提供更多的空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跟有更多想法和觀點的一起去共創美好?我期待~~最後奉上Patti Smith的People have the power:
Listen, I believe everythin' we dream
Can come to pass through our union
We can turn the world around
We can turn the earth's revolu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